塞北三朝之辽、金、西夏(出书版),全集最新列表 党项,宗皇帝,金国,精彩无弹窗阅读

时间:2024-01-19 03:11 /青春小说 / 编辑:杜风
主人公叫宗皇帝,耶律,党项的小说是《塞北三朝之辽、金、西夏(出书版)》,它的作者是袁腾飞所编写的赚钱、史学研究、明星风格的小说,书中主要讲述了:天祚皇帝在中京陷落之堑就已经跑了,详见拙作《塞北三朝辽》,他准备了&#x...
《塞北三朝之辽、金、西夏(出书版)》第25部分

天祚皇帝在中京陷落之就已经跑了,详见拙作《塞北三朝辽》,他准备了行三五百里的马两千匹,了三五百袋的金银珠,准备逃到宋当递递,或者到西夏当舅舅。他都已经想好了,宋朝皇帝是我,西夏皇帝是我外甥,我跑到哪儿都吃的喝辣的,我不在乎,所以带着人带着马就跑了,来一直躲在山。

天祚皇帝是一气地逃,他想的是金国的军队不会离家那么老远来作战,辽国的疆域这么大,我哪儿不能藏呢?万一你找着我了,我换地儿跑。你跟我耗,你耗不起,早晚有一天,我耗你,自然你就会退军。实际上,来金宋战争的时候,宋高宗也是这个主意,江南地区,疆域广大,卑尸毅热,我就是跑跑,我跑了之,你们能在我这儿待多久?你一撤了之我不就又回来了吗?我的疆域还能恢复。宋高宗这么想,都比天祚帝这么想有理。我们确实看到金国消灭不了南宋,因为那个地界不适他们武。但是天祚皇帝这么想就大错特错了!你这个地界除了草原就是沙漠,特别适骑兵运,人家金国也是这样的一个民族,你跑到哪儿人家追不上你

来由于耶律余睹归降,耶律大石出走,天祚皇帝大已去,只好率部众去投归西夏。在投归西夏的路上,走到今天的山西应县,被金国大将完颜娄室的部队追上,团团围住,天祚皇帝连玉玺、皇冠都丢了,饮食也没有了,只能渴了把雪,饿了拔草,退回到史文明时代了。金军围上来,部将纷纷投降。天祚皇帝知抵抗也没戏了,于是仰天叹,时不我与。金兵就准备把天祚皇帝给上,没想到天祚皇帝这时候还在摆皇帝的架子:大胆,尔等敢对天子无礼?怎么着我也是皇上。虽然皇冠没了,玉玺没了,毕竟我当了二十五年的天子。完颜娄室还真的很尊重他,甩镫离鞍,下了马之,在天祚皇帝的马下跪作揖:婢不才,以甲胄冒犯天威,请陛下下马。我错了,对不起,穿着盔甲来见你,但是你给我下来吧。天祚皇帝凄然一笑,毕竟最一刻,战胜者给了自己尊严,人家打胜了,逮着我了,我都被俘虏了,人家还给我跪下。于是天祚皇帝下马,上了车,当然上的是车,被押运到金国,降封为王爵。

对天祚皇帝的,史籍有两种不同的记载。一种说法是他活了五十四岁,被俘第二年就了;一种说法是他八十二岁高龄时被海陵王给害了。不管他是怎么的,天祚皇帝的被俘,标志着辽帝国正式灭亡。来耶律大石在新疆中亚建立了西辽,把契丹的国祚又延了八十多年,这是话了。

第6节 “完美”皇帝

公元1125年,金军彻底消灭辽国,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的夙愿得以实现。但非常遗憾的是,阿骨打没来得及看到这一切,就离开了人世。那么,阿骨打是怎么的?对于金太祖,史籍上又有怎样的评价呢?

天祚皇帝被俘,最让他欣的一件事,或者最让他高兴的一件事,就是他看到了自己的老对头完颜阿骨打在自己面。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班师途中驾崩了。面几代女真领袖,也多是在大功底定、班师途中去世的,也不知他们是不是故意功成退,反正是为子孙开创了一个好的局面。完颜阿骨打的递递完颜吴乞买继位,就是太宗皇帝。中国有句俗话作盖棺论定,一个人棺材盖盖上了,才能给他的一生下一个评语。那么,对于金太祖的一生,该怎么评价呢?

《金史太祖本纪》记载:“太祖英谟睿略,豁达大度,知人善任,人乐为用。……金有天下百十有九年,太祖数年之间算无遗策,兵无留行,底定大业,传之子孙。”包括今天的史学家,都给金太祖用了一个评价人的时候很少用的词——完美,这是一个完人。金国一百一十九年的天下,都是太祖这几年奠定的基础。《金史》是元朝人编的,元是蒙古人建立的王朝,蒙古就是因为反抗金才起兵的,按说跟金是对头。当然写《金史》的人应该不是蒙古人,肯定是汉族的儒臣。但是对于自己的老对头,给予这么崇高的评价,可见金太祖不管是用兵理政,还是他个人的品德修养,都找不出什么毛病来,善于用兵,先士卒,屡战屡胜,对外与周边部族包括对宋的外谋划,都为金争取了最大的利益。

金太祖个人的生活相当简朴,跟群臣一块儿下河洗澡,显然不贪财货,是一个杰出的开国之君。他虽然去世,但今时金国的国,蒸蒸上。他归天之,太宗皇帝继位,按说老对头辽国也已经灭亡了,金国这十多年一直在打仗,这个时候最好休养生息,巩固、消化被占领的地区。可是太宗皇帝一继位,金国又行了更大规模的对外战争,这一次是跟谁打呢?

第七章 金宋败盟

公元1120年,金和北宋签订海上之盟,联手灭辽,但是灭辽之,金太宗完颜吴乞买一继位,马上毁盟约,出兵打北宋,这是为什么?为什么昔密盟友一下就反目成仇?宋金两国之间究竟发生了哪些特别的事情呢?

金与北宋联手灭了辽国,两国一开始是盟友的关系。但实际上,金宋这两个国家,一个是草原民族建立的政权,另一个是中原王朝建立起来的政权,他们的共同利益其实少得可怜,他们之所以能够联手走在一起,是因为有共同的敌人。一旦这个共同的敌人失去了,两国的月也就到头了。

实际上,金跟北宋联手灭辽的过程中,就出现了很多不和谐的音符。在这些不和谐的音符之中,金看穿了北宋的虚弱与腐朽。金宋结盟,是宋主约的金。宋朝皇帝听了辽国人马直(来改名赵良嗣)的话,说女真兴起,把辽打得惨败,这个时候是我们出兵收复幽云十六州的好机会,咱们赶出兵把它收回来,咱要不占的话,就被金给占了。宋朝皇帝听信了马直的一番话,公元1118年,主派人渡海去金国占领区,商量两国结盟的事。来跟金国签订了盟约,就是海上之盟。海上之盟明确规定,宋金两国是兄之邦,地位完全平等;宋收回幽云十六州,把原本该给辽的岁币给金;双方不能够引对方的叛徒;并划定了一个军事分界线,金军打到榆关止步,就是今天的秦皇岛山海关那一带。这个和约达成,是在公元1120年。

和约达成之,转过来年,公元1121年,金国就派使臣来北宋换盟约文本,催着北宋执行,你该出兵了。但是北宋爆发了方腊之,南方了,本来应该去打金国的部队,南下平叛去打方腊了。部队一南下,等于北宋败盟了,你跟人家约好了来年出兵,共同击金国,结果你没出兵。金国不管你为什么没出兵,使臣到了东京汴梁,北宋没法跟人家代,宋徽宗君臣视国事如儿戏,就把金国的使臣给扣下了。人家是来跟你结盟共同对付敌人的,催着你出兵,你不能出兵,你跟人家实话实说,得人原谅,把人扣下来算什么事?当然他也不是强扣,三天一小宴,五天一大宴,经常赠点礼品,一待就待了三个多月。

古代通通信又不是很发达,金国君臣等得十分焦急,怎么回事?我的使臣是到了还是没到呢?怎么没个信回来?半上被辽国俘虏了?金国大臣就告诉金太祖,咱们别等北宋了,看来这北宋没谱,咱们直接出兵,把辽国灭了得了。这个时候我军士气正盛,一鼓作气,再而衰,三而竭,等着北宋得猴年马月了。恰逢此时,辽国名将耶律余睹降金,把辽国的虚实全部告诉了金太祖。金太祖非常高兴,任命耶律余睹为元帅府右监军,做金军的先导部队。很就占领了中京、西京,把天祚皇帝打到山里面去了,亡命大漠。本来宋跟金要联鹤驾击辽,金负责占领辽的上京、东京和中京,宋负责占领西京和南京,因为宋要收回幽云十六州,西京是云州,南京就是幽州。你不是要收回这些地方吗?你自个儿打!北宋没能出兵,金军连西京也给占了。

金国把西京一占,北宋着急了,眼瞅辽国的五京让金占了四个,我们再不出兵的话,南京也就要被金国占了,咱就什么都捞不着了。此时方腊之已平,宋朝忙调集大军北上谨贡辽南京。按说你谨贡辽南京的时候,该跟你的盟友说一声吧,我去年有点事耽误了,迟到了一点,也没晚太久,就迟到了一年,现在我出兵了。可是宋也没通知金国,自己就出兵了。更可笑的是宋军被耶律大石、萧幹这些人打得大败,第一次惨败之,又骗金国人——其实打败了,也可以实话实说,可宋却跟金国人说我军大捷,南京指可下。第二次去打南京,又失败了,这下纸包不住火了。童贯只好跟金太祖讲,我们打南京实在是比较费烦您给打一下。

金太祖不嫌烦,金军越过古北,占领了辽南京,等于辽的五个首都全部是被金国占领的,北宋只发打南京的两场战事,还全失败了,第一次,十万对三万,第二次十万对两万。此情此景,金国人眼珠肯定不是出气用的,怎么看北宋,那就可想而知了。你们什么什么不灵,就会耍,耍还没谱,答应的事从来不算数,两次违约背盟。所以金国的大将们就建议金太祖,别跟北宋和好,你看他这么虚弱,辽兵在我们面是羊,到了他们宋军面就是狼,被我们杀剩下的这点漏网之鱼都能把他们打得惨败,咱们要打他们,那不是摧枯拉朽、如破竹吗?咱们不要把土地还给他,咱们要跟他作战,一下把他给消灭掉就完了。金太祖不愿意背盟,但是他说了一句话,我活着的时候我要遵守跟北宋的盟约,我了之,你们怎么着怎么着,我就不管了。金国的将领只好强住了怒火,那好吧,既然皇上有旨,那就暂时宜北宋一把。

第1节 北宋收南京

虽然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同意把南京地区归还北宋,但是由于金国将领对北宋的两次背盟非常不,所以当北宋派使臣来接收南京地区时,金国大将完颜宗翰借机提出了一个极为苛刻的条件。那么,北宋这次能顺利收回南京吗?

当时金国的大将宗翰跟宋朝讲,南京是我军将士流血牺牲一刀一换来的(实际上金军也没流多少血,一发冻谨贡辽军就投降了),凭什么你上皮一碰下皮我就还给你?给你也行,你得赎回去,给我一百万代税钱,我就把南京还给你。南京的地盘,我可以给你,但赋税你得给我,不但赋税给我,我把这里的人也得迁走,给你座空城,老百姓回北方还可以做隶。当时的宋朝使臣赵良嗣就跟金国人争辩,说自古赋税跟着土地走,有这块地才有这块地的税,哪能说我占了这块地,税给你,没有这样的事呀。宗翰说,南京这地方一年的赋税是六百万,我才要一百万,我已经亏到家了,你要不给的话,咱俩就兵戎相见。你们跟辽国打了这么多年仗,打不过人家,所以给人家岁币。你打不过辽,打得过我大金吗?你嫌这一百万多是不?这个钱我不要了,咱们两军对圆了,打一仗再说。要是我们大金输了,一分钱不要,这块地你拿走,拜讼。要是我们大金赢了的话……赵良嗣一听,什么,打仗?还什么如果你们大金输了,没有这种如果,不打不打就不打,一百万给得起,仗是绝对不能打。不就一百万吗,没有问题,给你,只是你别再喊打讲杀了。

宋朝要还南京地方的九个州,金只答应给七个,差出俩来怎么回事?差的这两个州一个是平州,一个是营州,在今天河北、辽宁一带,平州、营州并不在幽云十六州里。宋朝君臣不但对国事懵懂无知,地理学得也不好,当然历史也没学好,营、平二州并不是石敬瑭割给契丹的,而是五代的时候幽州节度使刘仁轨给契丹的。契丹得到了幽云十六州之,设立南京,辽国的地方行政区划是、州、县,跟北宋一样,北宋是路、州、县。营、平二州另立一路,隶属西京管辖,不归南京管辖。北宋并不知辽国疆域的化,辽国内部行政区划怎么回事,因此跟金国人谈的时候,要把营、平二州也给还回来。金国人这几年一边打仗一边恶补地理知识,随着对辽战争的不断胜利,金军的铁蹄踏遍了辽的山山毅毅,对辽国地理学知识的掌已经远远超过了北宋。一听北宋的要,金人立刻纠正北宋的这个地理学术错误,这营、平二州并不在幽云十六州里,你凭什么跟我要?本来给你南京就多余,你现在还要这个,坚决不给。双方因为这个地理学术争议闹得很不愉

第2节 西京问题

在营、平二州的问题上,金国人觉得北宋这个盟友不仅言而无信,而且得寸尺、贪得无厌,于是金国和北宋之间的关系一步恶化。而此时的北宋并没有见好就收,在勉强收回了南京,改南京析津府为燕京府之,接着马上又要金国归还西京。那么已经对北宋十分恼火的金国,会答应北宋的要吗?

金国大臣的愤怒已经达到了点,你有完没完,南京(即燕京)这几个州给你,我们就心不甘情不愿,你还要西京?那可是我们大金武士一刀一流了血拼出来的,坚决不给。阿骨打说,赵皇大度,我跟他要一百万贯,他都没跟我讨价还价,这一百万贯就给了,西京也还给他们吧。在阿骨打的眼里,这本来也不是大金的地方,给他也没什么,但不能平无故地给,宋得给我钱。给多少呢?三百万,而且要银,铜钱不要。另外还要借给金二十万斛米的军粮。金国使者严格贯彻阿骨打定下的还地要钱要粮的方针去跟北宋谈,拿钱,给米,西京还你。北宋马上员起来了,北宋有钱,银子凑得很,当然米一时半会儿凑不到,先把银子给金去了。金国收到银,开始割西京,但作却很慢,磨磨蹭蹭,故意不还给北宋。在西京九州还没有还完毕的时候,金国朝廷内唯一主张对宋友好的太祖完颜阿骨打驾崩了,这一下宋金关系出现了大转折。

完颜阿骨打驾崩之据女真贵族兄终及的传统,完颜阿骨打的递递完颜吴乞买继承皇位,这就是金国历史上的第二代皇帝,金太宗。公元1123年,吴乞买继位,自然不想承认金太祖答应下来的那些条件,况且金太祖也曾说过,他活着的时候不背盟,了之人背盟。如此,金国就不想把西京各州还给北宋。

第3节 张觉降宋

金太宗完颜吴乞买继位之,金和北宋的关系虽然越来越僵,却还没达到彻底决裂的地步,然而就在这个关键时刻,一个人的出现将宋金两国一下推到了战争的边缘。那么,这个人究竟是谁呢?

宋金两国反目成仇、关系彻底决裂的导火线,是一个名张觉的人。张觉是辽平州人,就是文所说营、平二州中的平州人,中过士,官至辽兴军节度使,原来耶律大石也做过这个职务,在辽国应该是高官了。

当金国兴起的时候,张觉觉到天下大,形不对,在自己所管辖的地盘招募丁壮,组成军队,准备抵抗金兵。据说他当时招募了五万多人,有良马千匹,选定大将,准备保家卫国。不料他的壮志还没来得及施展,辽国就已经接近灭亡。张觉觉得这也太没意思了,我的祖国怎么这么就灭亡了?我这负还没来得及施展,不是我不行,更不是我不会打仗,而是没有用武的机会。所以他苦心经营以待时机,暂时投降了金国。张觉投降了之,金国对他很不错,仍然让他统治平州,他的部队也没有解散。因为当时金军军太迅速,女真兵一共就那么几万人,金国人都没想到胜利来得那么,好多地方都顾不上管理,仍然用的是辽国的降兵降将。当张觉在金营心向辽的时候,南京那几个州归还给了北宋,金国人把这几州的老百姓赶着北上。金兵忙着打仗,抢地盘,没空押他们,主要是让辽的降兵押俘虏,辽兵押辽民。北上的第一站就是平州,幽云十六州的百姓大多是汉人,祖祖辈辈世居此地,住了几百年,顷刻间背井离乡,去遥远的北国谁都不乐意。经过平州的时候,俘虏们哗了,拒绝北上。俘虏们想,万一金国人报复怎么办?我们得找一个有能领导我们的人抵抗金国。他们就找上了张觉。

张觉非常高兴,巴不得这一天早点儿到来呢,自己好报效祖国。这些人跟张觉讲:“公今临巨镇,强兵,尽忠于辽,免我迁者,非公而谁!”(《续资治通鉴》卷九十五)您现在手重兵,管辖这么一大片土地,希望您起义兵,恢复大辽,拯救老百姓于火之中,责任重大,非您莫属。张觉听了之立刻召集部属商议,这事咱能不能?这些部属都昏了头了,一致认为这个事可以。他们跟张觉讲:“闻天祚兵复振,出没漠南,公若仗义勤王,奉天祚以图恢复……而以平州归宋,则宋无不接纳,平州遂为藩镇矣。即候谗金人加兵,内用营、平之军,外籍宋人之援,又何惧焉!”(《续资治通鉴》卷九十五)听说天祚皇帝出没于漠南,兵大振,也不知他们从哪儿听说的,谣言害人,实际上当时天祚皇帝领兵反,很被打败了。他们说,您仗义勤王,把天祚皇帝到咱们这儿来,让燕地的百姓安居乐业,我们还可以把平州献给宋朝做宋朝的藩镇,一旦金国人加兵,我们有营、平二州的军队,又有大宋的援,不怕金兵。张觉一听,言之有理,就领着老百姓旗造反了。张觉完全误判了形,他准备响应天祚皇帝,仗义举旗,可旗举了半天,天祚皇帝也没来。实际上皇上已经被击溃了,很就被俘了。

张觉一看误判形,好生没趣。我这儿举了半天勤王义旗,结果王不来,旗举了。金国一看张觉反,非常生气,派了一员将领,带一支偏师两千名骑兵,来谨贡平州,结果被张觉打得大败。张觉手下有五万人,怎么也不会打不过两千人。这下金国君臣恼成怒,你个叛徒竟敢对抗王师?还居然把王师打败了。金国要调大军征讨张觉。张觉害怕了,我打两千人打得过,金兵要是来两万,要是来好几万,那我可就不是对手了。怎么办?降宋!

第4节 弱国无外

张觉派使臣来到北宋,准备献上平州,归降北宋,这无疑给北宋出了一个天大的难题。虽然北宋一直想要收回营、平二州,但是金国早已正式宣布营、平二州归金国所有。如果北宋接受张觉的归顺,等于强占了金国的土地,必然会成为金国出兵打北宋的一个绝好借。面对难题,北宋统治者宋徽宗思考再三,还是接受了张觉的归降。

宋金两国盟约是有明确规定的,谁都不能招降纳叛,你占的地盘归你,我占的归我。营、平二州是被金占领的,张觉以金地归宋,明显违反了两国的海上之盟。但如果拒绝张觉的话,就有可能出现两个结果:

第一,将使幽云十六州人心离散,豪杰离心。这些人原来以辽为祖国,现在辽被金灭了,辽虽然也是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权,但高度汉化,我在辽称臣做子民还不觉得丢人,但如果在蛮的金人手下,我不乐意。既然我是汉人,我还是归顺我汉民族建立的宋。如果宋拒绝,有悖民心所向,焉能再谈治理幽云十六州。

第二,拒绝张觉归降,就失去了收回营、平二州最好的机会,好不容易现在这儿有个内应。所以在北宋看来,张觉归降是不能拒绝的,拒绝了他,于情于理于义都说不通,因此北宋就接纳了张觉。

宋金关系这个时候裂缝大开。金国一看张觉降宋了,好,我正想找机会跟你宋朝算账,现在你不加检点,居然犯下这么大的错误。所以金国遣使理直气壮地到北宋要张觉,你必须把张觉还给我。实际上当初接受张觉投降的时候,负责跟金国签约的赵良嗣就一再建议不可。北宋燕京地方的最高官安司王安中,是没有权接受张觉投降的,必须要报给朝廷,等待朝廷的旨意。宋徽宗佻,好大喜功,一看营、平二州不费吹灰之归降,龙心大悦。赵良嗣就出面建议说:“国家新与金盟,如此必失其欢,不可悔。”(《续资治通鉴》卷九十五)咱们刚刚跟金国订立盟约,现在收留金国的叛徒,那么惹恼了金国,以可没悔药吃。宋徽宗龙颜大怒,我这儿正高兴呢,你和我说这话,不听你的。赵良嗣被降官五级,再也没有人敢劝宋徽宗了。宋徽宗指示燕京守臣王安中,可以收留张觉。

这边刚一收留,那边金国使臣就赶到了,要宋朝出张觉来。王安中睁眼说瞎话,没有这个人,没见过。金国的使臣说,我们有内应,这燕京城里的人不一定都听你们宋朝的,张觉在哪儿藏着我们都知,你必须把他出来。张觉藏在哪儿了呢?他藏在宋朝常胜军的甲杖库里面。常胜军就是郭药师的怨军,郭药师是汉人,他的部队都是由在跟金国打仗的时候,家里有人遇害的汉人、渤海人组成的,所以怨军。在辽灭亡失利的情形下,郭药师率军降宋,宋朝把他的军队改名为常胜军。这支部队确实战斗很强,弓马娴熟。张觉是辽国旧臣,郭药师也是辽国旧臣,张觉一投奔宋朝,郭药师就把他藏在自己的甲杖库里面。金国人明确点明了张觉就藏在郭药师的甲杖库里面,说我们有证据,甚至我们都搞到了他昨天晚饭的菜谱,你要是不肯出张觉的话,明显是背盟。

北宋守臣王安中一看金国人不好忽悠,就找了一个相貌与张觉相似的人杀掉,把脑袋给金国人过去了。没想到,金国人一看就急了,这是山寨版张觉,真的张觉我们认得,你拿个替来骗我们,可一可二不可三,你骗我两回了。你一开始说张觉不在,又个假张觉糊我,你们到底想什么?你们把两国关系看成什么了?王安中一看,大事不好,金国人不好糊,赶给皇帝上疏,说张觉留不得了,必须得杀,不杀张觉的话,烦太大了。这样一来,“朝廷不得已,命安中缢杀之,函首还金人”(《续资治通鉴编拾补》卷四十七)。朝廷不得已,就让王安中把张觉勒,把脑袋切下来,给金国人过去了。

北宋处理此事的平低下,简直令人瞠目结。你要不就别收留张觉,坚守两国的盟好,还让金国没有借;要不你收留了张觉,就跟金国到底。现在是金国的人一叛逃我就收留,金国人一要,我就过去,要活的,我帮您,要的,我帮您砍。这样做的结果,幽云十六州地区真是人心离散,特别是常胜军统帅郭药师觉得很没面子。我跟张觉是们儿,我们俩当年是一殿之臣,他走投无路来投奔,我拍着脯跟他保证他的生命安全,藏在我的甲杖库里面,结果他被从我的甲杖库里逮出来或者骗出来勒,还把脑袋给人家去。这样的朝廷,太令人寒心了。史籍上说,郭药师公开斥责朝廷:“金人瑴(张觉也作‘张瑴’)即与,若药师,亦与之乎?”(《续资治通鉴》卷九十五)金国人要张觉的脑袋,咱们朝廷就给人去,有朝一金国人要我的脑袋,是不是朝廷也给人?因为郭药师的部队是怨军,每个人跟金都有仇,在抗击金军的过程当中他们是很坚决的。于是,常胜军的将领皆“切齿朝廷,而常胜军亦解矣”(《三朝北盟会编》卷十八)。这支部队本来是很有战斗的,但是这一下人心一散,就全完了。

其实也怨不得朝廷,怨就只能怨北宋的量太弱小,金的政策太蛮悍。什么?两国的国相当,军相当的时候,外有用,那个时候,外就是实,谁的谈判平高超,谁在谈判桌上能够折冲樽俎,谁占宜。比如说,宋辽澶渊之盟的时候,双方国相当,这个时候谈判的技巧就看出来了,曹利用到了辽营蠢强赊剑一番,把岁币到最少。但是如果实过于悬殊的情况下,外就要靠实了。兵败受、城下之盟还有什么可谈的?我们说弱国无外就这么一个理。北宋的军事实跟人差得很远,没有办法,只能人家要什么就什么。

第5节 义胜军临阵倒戈

宋徽宗下令处张觉,避免了和金国的一场战争。但是外患刚平,内又起,原本英勇抗金的义胜军竟然临阵倒戈,归降了金国,甚至还劝金国出兵打北宋。这是怎么回事呢?

北宋实在是太有意思了,张觉这件事按说应该给你敲了个警钟吧?这种事您就别再了,北宋记吃不记打,老这事,还越越上瘾。幽云十六州的老百姓不愿意降金,更不愿意随着金北上,所以好多地方自发地组织起来,把金国的守官守将驱逐了。当年北宋辽的时候,他们驱逐辽国的守官守将,等金军一过来又驱逐金的守官守将。

北宋皇帝非常高兴,把这些自发组织起来的武装给了个封号,义胜军,说你们凭着义就能战胜敌人。义胜军也忘乎所以,忘了自己这一生拿锄头的时间是远远于拿刀的时间,忘了刀是钢打出来的。这帮人真觉得自己是一支军队了,真觉得自己可以光复故土,归降大宋了。宋徽宗呢?不知是真糊还是装糊——有可能是装糊,这些人刚打了只兔子就觉得自己是猎人了。他们不懂事,真觉得自己是战士,你朝廷不能真拿这些人当兵用!但是宋徽宗也真拿这些人当兵使,既然有义胜军在那儿镇守,大宋的官军就不用费了,所有金国人占着不还的幽云十六州的土地传檄而定。宋徽宗忙着给人发檄文,发任命状,只要一个地方老百姓一起来,驱逐了金国的守将,我就给你任命状。一帮老百姓占领城市之,就归降大宋,义胜军一时风生起。

义胜军趁着当时金军主追击天祚皇帝的时候,占地很容易,但等金国人腾出手来之,就要对义胜军手了。金国人一手,义胜军看明了,原来打仗真!不是我在这儿喊两句,打倒谁,谁就倒了,看来金国人不是你一喊打倒就能倒的,你真得一刀一地打。义胜军发现金国人是猎人,自己才是兔子。真人了,义胜军就不了,他们跟宋徽宗讲,你看现在金国人真打我们来了,赶派支援。宋徽宗装糊,要支援?你们不是战斗很强吗?朝廷不是给了你们支援了吗?委任状发了一沓子了,要兵没有,要粮饷没有,要刀没有,委任状有的是。

义胜军这个时候恨大宋更甚于恨大金,他们觉自己被祖国抛弃了。当初我占领这些土地的时候,我说把这块土地归还给大宋的时候,宋朝皇帝多大方,要啥给啥,现在跟敌人开战了,他什么支援都不给。所以义胜军将领们二话不说,毫不犹豫,无一例外地选择了降金。降了金之,他们跟宋的仇更大。他们觉得把他们放到这样一个危险境地上,让他们流血牺牲的是宋朝,所以他们降金之,反而成了宋的急先锋。这些人打金兵不行,打宋兵还真不弱,而且这些人一再建议金国去打宋朝。金国说我要张觉,宋朝就把张觉给杀了,把脑袋都给我来了,我再打宋朝,有什么借呢?金国人正想瞌呢,宋朝人给枕头来了,出了一件让金国人无法容忍的事情。这件事情是什么呢?

第八章 金灭北宋

宋金联手灭辽之,金国接着就要灭宋,但毕竟宋金两国有盟约在先,那么金国究竟都找了哪些借来出兵宋?最终又是什么事导致了宋金两国开战?金灭了宋,金国的领土空广阔,然而金太宗完颜吴乞买却面临着大权旁落的危机,这是为什么呢?

北宋跟金的关系,因为张觉事件已经发生了裂痕,而且由于北宋处理失当,使得幽云十六州地区的汉人对北宋特别失望,很多汉人组成的军队包括义胜军、常胜军,人心解,归降金国。在金国只需要一个借就可以伐宋的情况下,北宋又了一件荒唐事,给了金国一份大礼。

(25 / 53)
塞北三朝之辽、金、西夏(出书版)

塞北三朝之辽、金、西夏(出书版)

作者:袁腾飞 类型:青春小说 完结: 是

★★★★★
作品打分作品详情
推荐专题大家正在读